[樂游網導讀]360黑匣子是目前很多人比較關注的話題,對于360黑匣子事件的談論也從未終止過,大家都感覺360是一個比較流氓的軟件,各行各業,每個領域似乎都會插一腳。
360黑匣子是目前很多人比較關注的話題,對于360黑匣子事件的談論也從未終止過,大家都感覺360是一個比較流氓的軟件,各行各業,每個領域似乎都會插一腳,下面給大家深入分析個探討一下360黑匣子的詳情。
360安全衛士2016官方電腦版:http://www.cr173.com/soft/3188.html
360手機助手安卓手機版:http://m.cr173.com/x/41712
360安全衛士手機版下載大全:http://m.cr173.com/k/360safe
奇虎360是中國IT圈內最具爭議的公司,不是之一而是“第一”。在業內,對于“360安全,安全還是不安全”的問題,一直都是個熱議的問題。對于這家頗具爭議的公司,媒體圈內的人一般采取避而遠之的策略,以避免為自己引來 “不必要”的麻煩。
然而,《每日經濟新聞》作為一份財經日報,我們始終認為,在這樣的一個缺乏責任感的時代,媒體有責任肩負起輿論監督的責任,通過客觀調查還原真相,讓事實曝光于陽光下,還民眾一個知情權和選擇權。
正是基于此,自2012年10月底開始至今,我們一直在全面調查奇虎360,以試圖客觀剖析和還原籠罩在層層迷霧下的360黑匣子謎團。目前已于2月26日以5個整版推出深度調查稿件《360黑匣子之謎: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
核心內容:我們不知道的360
《信息方略》的調研結果顯示,回答“拒絕安裝360”的企業比例高達60%。
一家以聲稱安全起家的互聯網公司,正面臨“不安全”的聲討……
360創始人周鴻祎一直對外宣稱,360成功的秘訣是 “破壞性創新”。但記者調查發現,360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創新型破壞”:破壞才是目標。通過破壞,打破既有規則,從中獲得市場與利益。
而這一破壞的基礎,便是對互聯網世界最基本的準則——最小特權原則的踐踏。
為全面還原360的真實面目,“獨立調查員”們以超人的技術能力與艱辛的勞動,剝繭抽絲般一層層揭開,將其內部機制破解成功。
360發家于“360安全衛士”、“360安全瀏覽器”,而這兩款產品甫一面世,便攜帶了這家公司的癌性基因:以違反“最小特權原則”為基石而構建。
記者第一次查清,360是如何在其龐大的以安全著稱的“安全衛士”、“安全瀏覽器”軟件中,植入非法程序,并通過該非法程序中的“后門機制”與360云端配合,形成全球獨一無二的秘密內部機制。
最令人驚詫的是,即使在360內部也屬高度機密的“V3升級機制”。當360要發動一場討伐競品的戰爭時,其便啟動“V3機制”——通過 “安全衛士”、“安全瀏覽器”,在用戶電腦中私自卸載競爭對手的產品,私自安裝自己要推廣的產品,從而以最便捷的方式一舉占領市場,這就是360常勝不衰的真正秘訣。
在這場看不見的戰爭中,360表現出兩個粗暴:粗暴侵犯網民的合法權益(隱私權、知情權、同意權)、粗暴侵犯同行的基本權益,肆無忌憚地破壞行業規則,從而實現其“一枝黃花”式的瘋狂成長。
360現象,不僅對行業有巨大的破壞性,對互聯網秩序產生嚴重的破壞力,更是對整個社會產生“癌性浸潤”。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調查發現,360相關產品被蘋果下架事件絕非偶然,背后既有特殊的原因,也有必然的結果,更有不斷成為常態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粗暴侵犯用戶權益,破壞行業規則,損害企業基本權益,會給整個企業帶來不良后果。
此外,政府相關部門也對360接連亮起“黃牌”,要求360進行整改,將視整改情況采取進一步的管理措施。
報道回放:全面揭露360“癌”性基因
該報道通過近4個月的深度調查,全面而系統地揭露了360產品體系架構最深技術層次的“癌”性基因,以及360以其相應技術模式為依托而一脈相承的 “癌”性圈地模式。
該文見報后,迅速成為社會性話題,甚至引發一些國際媒體的跟進。更令人我們感到欣喜的是,該報道引發了全社會對網絡隱私問題的關注和當前網絡隱私權保護不夠問題的反思。在今年的“兩會”上,一些有識之士以此為契機,提交有關網絡隱私的提案,以尋求加快中國網絡隱私權保護方面的立法工作。
調查心得
時下,我們對奇虎360相關行為的調查工作仍在繼續。我們相信,在讀者的支持下,《每日經濟新聞》還會沖在新聞第一線,繼續為民眾知情權和選擇權而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們的調查不為了“針對誰”,只為了“還原真相”。
值得注意的是,與我們一道“還原真相”的力量已開始在擴散。時下,一些有關奇虎360的相關法院判決,已逐漸在法律層面為社會呈現出一個個事實真相。而這些法院判決,也間接在一點點地呼應著我們報道中的相關問題。
熱門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