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游網導讀]《魔獸世界》在6.0版本中法師奧火T17套裝效果如何呢?接下來我們將通過下文為你帶來詳細的介紹,希望你會喜歡!
《魔獸世界》在6.0版本中法師奧火T17套裝效果如何呢?接下來我們將通過下文為你帶來詳細的介紹,希望你會喜歡!
奧法
奧法的套裝效果
二件套特效:使用喚醒后,奧術沖擊的施法時間和法力消耗降低25%,持續(xù)15秒。
效果在喚醒完整結束或者提前打斷后獲得。
2T17效果下,每層充能的奧沖藍耗變?yōu)?.5%,3%,4.5%,6%,7.5%。
0急速時每層充能的奧沖施法時間變?yōu)?.6875,1.603125,1.51875,1.434375,1.35。
注意3層充能時奧沖的施法時間低于GCD,可以認為此時奧沖施法時間=1GCD。
四件套特效:當你獲得一層奧術充能時,會有一定幾率使你的下一個奧術飛彈的飛彈數量增加5個。
效果可令下一次飛彈收益,共計打出10波飛彈,施法時間并不會延長。
滿充能下刷新充能也可以獲得。
收益的飛彈不會額外延長超強能量天賦下奧術強化的時間。
T17的價值
喚醒結束后的15秒時間里:
無2T17:5奧沖+2飛彈,耗時(2.25+2.14+2.03+1.91+1.8+2*2)=14.13,藍消耗為30%-14.13*1.8%=4.55%。
有2T17:7奧沖+2飛彈,耗時(1.6875+1.603125+1.51875+1.5+1.5+1.5+1.5+2*2)=14.81,藍消耗為37.5%-14.81*1.8%=10.84%。
可以看到2T17的價值為每90秒提升約1.6個高藍量的奧沖4傷害,大約為總傷害的3%。
4T17的RPPM是0.8,提升量為一個飛彈,考慮到起手必然觸發(fā),大約能提升總傷害的5%。
T17的應用
有了2T17后對BUFF的利用有這么幾種選擇。
起手喚醒
可以使2T17的BUFF覆蓋到第一個晶體和第一次飾品觸發(fā)從而有一個很高起手爆發(fā),但是有4T17后在晶體里至少需要打1飛彈+2新星+1氣定奧沖,所以BUFF的利用率并不高。
并且這種打法會在起手少一個泄藍階段,而這個泄藍階段通常是和英勇+奧術強化后半段一起的,可以說得不償失。
喚醒前置
這個打法是我早前提出的,將第二個爆發(fā)階段放到喚醒后,從而在爆發(fā)階段能夠保證足夠的飛彈來維持高藍量,提高爆發(fā)質量。
但是必須承認這個打法在實戰(zhàn)中的應用面非常狹窄,泄藍到爆發(fā)結束大約30秒左右的時間里不能被意外因素打斷,同時根據戰(zhàn)斗時間的變化可能會損失一次爆發(fā)。
如果2T17運用這個打法會碰到如何處理飛彈以及4T17效果浪費的問題,喚醒后會有2-3層飛彈,之后晶體階段又要使用新星和氣定奧沖,飛彈要么溢出,要么在泄藍過程中的低藍量使用。
同時從泄藍開始-爆發(fā)開始這個過程中會頻繁刷新充能,如果觸發(fā)4T17效果很難打出一個高藍量的飛彈。
綜合以上,喚醒前置可以說是一個失敗的打法。
常規(guī)循環(huán)
每次爆發(fā)后泄藍至40%喚醒,喚醒后根據急速情況可以在2T17BUFF內打出7-8奧沖+2飛彈,然后就是常規(guī)的節(jié)能循環(huán)。
奧法有了4T17后無需改變輸出循環(huán)。
火法
火法的套裝效果
二件套特效:煉獄沖擊現在可使用2次。
煉獄沖擊變?yōu)槎䦟映淠埽淠軙r間為8秒,和雙閃現雕文效果類似。
每次只會被燃燒重置一層。
2T17會改變火法的爆發(fā)/AOE方式,其價值很難量化,可以肯定的是現階段火法的第一需求就是2T17。
四件套特效:激活炎爆術!時,你有一定幾率使所有的炎爆術變?yōu)樗舶l(fā),且必定產生暴擊,持續(xù)4秒(每分鐘大約觸發(fā)0.7次)。
在獲得瞬發(fā)炎爆術buff的瞬間判斷是否獲得。
效果同樣影響炎爆術的濺射。
依然只有帶有炎爆術!的炎爆術才能獲得25%傷害加成。
4T17經歷了幾次削弱后變成了比較平庸的效果,現在其意義在于能夠提供穩(wěn)定的開場爆發(fā)。
2T17的應用
喜聞樂見的黑科技
活體炸彈:[活體炸彈黑科技]有了2T17,才真正能在不損失單體的情況下使用黑科技。
超級燃燒2.0:[燃燒黑科技 2.0?]超級燃燒被修正后的新科技。
單體循環(huán)中的煉獄沖擊
火法自MOP開始就使用1+1的方式輸出,這種輸出方式中煉獄沖擊的作用僅僅是觸發(fā) 炎爆術!
這種輸出方式產生的原因在于如果 炎爆術!觸發(fā)后直接使用并且暴擊,而后續(xù)的火球沒有暴擊煉獄又CD的情況下,會損失一次炎爆。
在WOD里,煉獄沖擊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比火球優(yōu)秀的法術,滿暴擊時火球的秒傷為317%/2=158.6%,煉獄沖擊為240%/1.5=160%。
有2T17后在單體輸出中可以增加煉獄沖擊的頻率。
熱門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