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游網導讀]最近大話西游熱血版開啟了60級坐騎系統,可能很多小伙伴已經體驗過,各種任務都等著大家去完成,到底60級坐騎如何開啟呢,下面任務簡單攻略大家可以看看。
最近大話西游熱血版開啟了60級坐騎系統,可能很多小伙伴已經體驗過,各種任務都等著大家去完成,到底60級坐騎如何開啟呢,下面任務簡單攻略大家可以看看。
60級的坐騎系統出來了,估計很多小伙伴都想拿一只帥帥的坐騎來作為自己的架座吧?在講述坐騎的玩法之前,咱們就先面對坐騎的支線任務來進行詳細的介紹。畢竟坐騎的任務也是十分難通過的。
60坐騎任務盤點
坐騎任務總共需要進行6-7次左右的戰斗任務!!其中還不包括一個智慧類型的五行任務。而且玩家在做完全部任務之后,還會有一個孵蛋的過程,這個過程預計需要5-10分鐘左右,具體多少分鐘我也不記得了,反正蠻久的,還需要到金66(高級金66)或者是高級鑒定符等一些較為稀少的物品。我也不知道是需要什么了,大概是需要三個物品的,抱歉哈,我通關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要這么多,一興奮就不記得了。總之稀有物品多存一些,否則就很尷尬了。
(以下的坐騎任務是根據小天通關之后的記憶進行解說的)
NO.1坐騎任務
玩家需要去一個地點進行擊殺一個NPC,這個怪物難度并不是很大,玩家可以自己單挑過或者組上一個玩家(可使用伙伴)進行輕松通過。(這個時候好戲剛剛開始。)
NO.2坐騎任務
打完了第一波坐騎任務,玩家會迎來一大波的NPC對話,JJYY之后又來了第二波。第二波坐騎任務最后的BOSS等到很后面才出來,個人推薦組上三人組進行較快的清理。尤其是煩人雙頭狼,第二個坐騎任務會出現很多只,而且最后出來的BOSS也很慢。(三人組最好組上1個鬼,三人組較為輕松的通關)
NO.3坐騎任務
第三個的坐騎任務打的怪物是一只狗熊,不過由于狗熊皮糙肉厚,個人也推薦多人進行組隊攻擊,否則真的很耗費時間。
NO.4坐騎任務
圖一
在打完前三個坐騎任務,個人記得需要到靈獸長者去問話。對話完了要打兩波入侵的黑風老妖。(一波還是兩撥具體也忘記了)
NO.5坐騎任務
圖二
打完一系列七七八八之后,要去打一條蛟龍(印象中是打一次蛟龍)。打完蛟龍跑去找靈獸長者對話過五行陣。
坐騎任務五行陣
與靈獸長者進行對話,對話之后靈獸長者告訴你需要給予(熊大——熊五)一人一個五行珠子,每個珠子對應一個陣法。需要每個珠子的給予都是正確的,只有這樣才能破解五行陣。
不過由于(熊一——熊五)里面說的話有一句真話一句假話,所以需要玩家進行動動腦筋才能夠破解。
圖三
故事劇情中,每個NPC都會說有兩個NPC的珠子,其中有一個是正確,如何進行較為系統詳細的把內容給攻克呢?小天直接教導大家一個快速過關的方法。
五行陣快速通關秘籍
圖四
玩家可以通過一個點來進行打開局面。就比如整個畫面里面就只有熊二一個人的珠子,則可以通過熊二珠子的真假作為開題來判斷整個局面,進行幾個論點進行分析,就能夠很快速的通關了。比如熊五文字里面擁有三段真假,按照是非題來進行劃分逐步的把假的個排除出去,很快就過關的。
PS:不知道你們理解意思不?運用假設法,假設第一句話的上半句是真的,則下半句必為假,從而進行一步步排除,到最后如果都符合則就按照那個路線進行選擇給予珠子就好。
關鍵點:每只熊所說的話中,各有一句為真,一句為假。
破解:
1.首先,我們假設熊大的第一句為假,第二句為真。金銘屬于熊三。
2.若金銘屬于熊三,那么熊四所說的第一句話為假,則第二句話為真。巨木屬于熊大。
3.若巨木屬于熊大,那么熊三所說的第二句話為假,則第一句話為真。混沌屬于熊二。
4.若混沌屬于熊二,那么熊二所說的第二句話為假,則第一句話為真。烈焰屬于熊五。
5.若烈焰屬于熊五,那么熊五所說的第一句話為假,則第二句話為真。滄海屬于熊四。
NO.6坐騎任務
在進行完前面的各項任務之后,終于迎來了最后的一次BOSS。與前面的BOSS不同的,這次玩家只需要存活60秒就能夠獲勝了。
PS:不過獲勝也有些難度,個人推薦要一個鬼族在很遠的距離進行拉仇恨,這樣就能夠很快的通關了。
圖五
坐騎任務最后兩波任務
完成以上的任務以后就會獲得靈獸蛋,把靈獸蛋孵化出來以后就會獲得坐騎了。(已經獲得靈獸蛋)
坐騎孵化又分為受孕和照料兩個階段,兩個階段都成功過去才可以孵化出坐騎。
受孕階段:去修羅古城刷怪,讓靈獸蛋獲得混沌之氣,然后成功受孕。
照料階段:受孕以后要去靈獸村,找到靈獸蛋的真身進行照料,比如投食和守護,不過要記住受孕和照料階段必須同一天完成,如果當天受孕完沒有照料孵化出坐騎的話,靈獸蛋就不算受孕了,需要重新去受孕。
PS:投食需要一些較為名貴的東西,因此個人推薦最好把所有的東西給準備好。
孵化需要很長時間,玩家最少需要孵化3-4次,每次長達2分鐘左右的時長,因此不要以為是否是自己卡死了或者什么的,就是要定定的蹲著孵化的。
當孵化成功后,玩家能夠在四條坐騎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只。
熱門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