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游網導讀]刀塔傳奇的覺醒系統開放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相信不少玩家的卡牌已經開始覺醒了,合理的安排優先順序非常重要,今天就和大家分析一下覺醒英雄的培養順序。
刀塔傳奇的覺醒系統開放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相信不少玩家的卡牌已經開始覺醒了,合理的安排優先順序非常重要,今天就和大家分析一下覺醒英雄的培養順序。
首先是第一批覺醒英雄:
小娜迦、斧王、全能騎士、拍拍熊、大魚人、藍胖、電魂、船長。其實大家也看到了,在以上的這些英雄中,冷門英雄居多。真正值得覺醒的英雄個人覺得只有小娜迦、藍胖和大魚人。其他幾個英雄的出場率太低,而且覺醒的技能也不太實用,娛樂性大于實用性。
先給大家分析下各自的情況:
藍胖:作為目前版本的最熱門的智T,他的存在意義主要在于對抗敵法。藍胖專屬裝備的屬性中增加的均為藍胖最需要的屬性,力量增加血量,魔法強度和爆發爆機也是藍胖存在的意義。
覺醒技能:
狂轟亂炸-藍胖將爆轟法術進一步開發,掌握了一種威力較小但頻率更快的釋放技巧,加強版的迷你大招不需要消耗能量,簡而言之一句話,這次是真的狂轟亂炸!
目前來看,藍胖在前排的輸出空間不是很大,一直會遭受到暴擊、暈眩的控制,正常輸出的數值非常的低。而上面也說到,藍胖的作用是用來誘惑敵法的,能做到一個T的應有職責就非常不錯,狂轟亂炸就看臉吧!
小娜迦:目前版本貌似是唯一的敏T,擁有不錯的攻擊力以及完全看臉的閃避。小娜迦裝備增加的屬性比藍胖的屬性更加優秀,把T這個作用給擴大了!
覺醒技能:
鏡花水月:閃避敵人的攻擊后,可召喚出自身的幻象協助戰斗。
從目前的猴子來看,可以看到分身一大堆是有多么的惡心。 說實話我始終覺得這個應該有一個限制,比如第二次使用分身技能第一次釋放的分身應該全部消失,否則打到最后一大堆分身有意義嗎? 不過目前版本還是沒有改變的,所以個人覺得后期猴子+小娜迦的分身大隊可以橫掃一大堆競技場。 至少可以橫掃非常多的團隊副本傷害!
大魚人:作為目前團隊副本中毫無爭議的坦克位一哥,大魚人的覺醒至少可以給副本帶來更多的傷害收益。
覺醒技能:
海神庇佑:擁有標志的魚人類隊友可以獲得敏捷增強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這個技能有啥用。小娜迦、美杜莎、大魚人JJC的3魚人組合?至于增加多少敏捷,我還不知道,等知道的大大來和我說吧! 在目前物理系橫行的JJC中,也許會帶來些許驚喜。但是大魚人在游戲中個人覺得依然是一個副本輸出型的選手,些許增加一些屬性會在有的地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以上3個英雄覺醒的優先順序:
小娜迦>藍胖>大魚人
同時建議大家把第二個覺醒的英雄留到2.1版本新出的覺醒英雄中去!考慮到入手難度的問題,我相信大部分人應該會選擇藍胖作為第一覺醒英雄,下面給大家分析下第二批覺醒英雄的順序:
火女
屠龍火焰:火女的火球會燃燒敵人,普通攻擊會對敵人造成燃燒傷害。
副本輸出型,在對于高物抗的BOSS可能會打出比較高的傷害,但是同樣的在12、13、14章中基本上沒有有發揮的余地 【不建議優先考慮】
惡魔巫師
黑暗妖術:惡魔巫師的妖術可以將目標變成被黑魔法侵蝕的鴨子,吸取能量并降低魔抗。
我相信都沒幾個人練這個英雄吧,感覺是用來湊數的。
痛苦女王
臣服:女王擁有令異性臣服的魅力,可減少來自男性英雄的傷害。
同上,不做解釋!
火槍
要害打擊:火槍的子彈總是打向敵人的要害,暴擊獲得明顯提升。
非常不錯的一個選擇,在副本輸出的作用感覺非常大,專供副本輸出的玩家,可以優先考慮。
冰女
寒冰結界:冰女臨死前,可為最虛弱的隊友施加一個可吸收傷害的寒冰結界。
雖然說技能不錯,在遠征中基本上不會用到,考慮到在JJC中冰女的站位,這個技能就顯得比較搞笑,不建議優先考慮。
潮汐
海妖護體:血量每下降15%就會觸發海妖護體,驅散負面魔法,并短暫地提升護甲。
作為一個曾經人人擁有的坦克,潮汐目前的地位非常尷尬,基本上屬于被拋棄的狀態。而且15%以后才增加護甲,唯一的意義在于可以讓潮汐釋放出一次大招! 也許會在JJC中帶來一些驚喜,但是真正的意義還有待考證,可以考慮。
黑鳥
魔能獻祭:黑鳥陣亡后,她的靈魂凝結成發光的黑曜石,回復全體隊友的能量。
和惡魔巫師以及痛苦女王組成了搞笑三人組!
光法
一路向西:擁有西行者標志的隊友可獲得魔抗增強。
光法將會是在第二批覺醒英雄中值得優先考慮的卡牌。 因為在JJC中選擇光法作為輔助來對抗敵法,可以以臉取勝。而且西行者標記的英雄中,目前來看猴子必然會成為一個主流英雄,無論JJC里還是副本輸出都有不錯的表現,剛被也是目前版本最硬的T(個人看法),因此魔抗的增加在整體隊伍的輸出中還是會有不錯的表現的。
光法的新裝備也非常不錯,大大增加了輸出能力,而且智力上也不會超過修補,覺醒了以后法系隊伍可以再試試JJC的威力。
給予了這個優先培養的排序:
優先JJC:小娜迦>藍胖>光法>大魚人>火槍
優先副本:大魚人>小娜迦>火槍>藍胖>光法
這篇英雄覺醒的優先順序就先跟大家說到這里啦
熱門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