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游網導讀]《光環戰爭》超級升級版灰熊號自行設定及評析:以下的設定皆是從HaloWikipedia及敝人設計科幻戰車的經驗整合而成,若有正史請以正史為準。M808B超級升級版灰熊號……
《光環戰爭》超級升級版灰熊號自行設定及評析:以下的設定皆是從HaloWikipedia及敝人設計科幻戰車的經驗整合而成,若有正史請以正史為準。
M808B超級升級版灰熊號
諸元:
形式:后置引擎
全長:11m(炮管向前)
車寬:3.7m
車高:2.8m(炮塔頂端)
空重:67公噸
戰重:75公噸
履帶:五條
驅動輪:五具
人員:2人并列式(駕駛,車長/炮手)
發動機:APE-300燃料電池馬達
燃料:燃料電池
馬力:2000HP
推重比:26.6HP/ton
加速性:2.2m/s
爬坡率:60%
斜側率:40%
道路極速:74km/h
越野極速:60km/h
武裝:
兩門1200高初速主炮(130mm 44倍徑炮)
一挺M247T同軸機槍(7.62mm)
一門反人員榴彈發射器
裝甲:
鈦陶裝甲
高密度爆炸反應甲
主炮彈藥:
Mk-755B動能高爆復合彈
彈筒套:130mm
彈徑:80mm
穿甲力:>2100m RHA
有效射程:>8000m
初速:2400m/s
重量:45kg
灰熊號戰車系為M808B天蝎號主戰車的超級升級版,其升級最顯著的就是兩門主炮和第五條履帶,其裝甲也看起來更為雄厚,為了配合兩門巨炮的增設,灰熊號裝備了更先進的射控系統、穩定系統以及更深的炮塔環,而因升級而增加的戰重,則以大功率的2000匹馬力電動發動機改進。
[page]《光環戰爭》超級升級版灰熊號自行設定及評析[/page]
攻擊力評析:
1200高初速主炮是人類科技中的終極戰車炮,由90mm高初速主炮大幅改良而成,屬于電熱化學炮的一員,故擁有超高初速的同時,卻不用處里火藥量增加而增長的彈殼,因為電熱化學炮跟本不需要彈殼。
不過由于彈體增大,裝填時間稍較天蝎號長。
UNSC的高初速主炮采用的彈藥一清色都是動能高爆復合彈,此型彈藥能夠一體多用,并透過電磁線圈引信設定來達成引爆時間,使它能在轉眼間從專職反戰車的彈種成為反人員彈種。
反戰車時,該型彈藥先由高密度鎢合金的彈頭突破裝甲,接著再引爆彈體后段的高爆藥從內部炸毀目標,其運作原理為彈頭內的微晶片,它會依照發射前火控系統所提供的目標數據進行適時的引爆,因此在反戰車的用途上,倘若炮車已經接受到共享的敵人資料,那反戰車的威力將會達到最大,而穿甲力過強造成的低殺傷力之情況也會消失。
以下跟據擄獲的亡魂號測試,由1200高初速主炮搭配上Mk-755B之穿甲力
7500公尺處單發造成目標正面裝甲嚴重損壞
4900公尺處單發造成目標失去戰斗能力
3000公尺處單發造成目標完全炸毀
值得注意的是,炮手可以選擇讓單管發射或是雙管,如果是雙管,此有效射程大約會再向上提升800至1000公尺不等。
反碉堡時,其原理與反戰車類似,但更仰賴于微晶片的自我控制,因為雕堡的厚度難以從預設資料中取得,只能大約猜測其材質,微晶片透過已記錄的資料,接收彈頭當下的速度,就能知道在何種材質中前進,降低了多少速度就代表前進了多遠,當抵達指定速度時,高爆藥就會引爆,摧毀雕堡中的有生物體及物資。
反人員時,由于Mk-755B的價格高昂,故此彈種鮮少用于該用途,然而有必要使用時,主炮的火控系統會提供給微晶片距離資料,并在目標區上空適時引爆。
灰熊號的主炮雖然是種全能型武器,但是在面對星盟步兵的飽和攻擊時,裝甲兵需要一種更高效率的反人員武器,裝置在炮塔右下方的反人員榴彈發射器就是最適合的工具,藉由一次發射出多發榴彈,并于目標區炸裂時射出上千枚鎢鋼彈,獲得對軟目標最大的殺傷效果。
除了主炮與反人員榴彈發射器外外,灰熊號還配備一挺反人員用的M247T同軸機槍,使用7.62*51作為彈藥,此款武器只在某些星盟單兵或星盟輕載具前有效,因此常用以彌補主炮填裝時的火力空隙,而不會單以此武器攻擊敵軍。
由于未配備炮塔頂機槍,故近戰時將可能被突擊成功,所幸灰熊號能以高炮塔轉速來彌補,但對于步兵的近接支援仍是相當倚重的。
生存性評析:
灰熊號針對天蝎號的裝甲弱點進行再一步的強化,戰重也因而升至75公噸,透過更厚重的鈦陶裝甲,基本防護力已經可以承受多發獵人燃料炮直擊,并足以抵抗電漿迫擊炮的非直擊爆炸波。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進一步增強防護力,灰熊炮采用一種特殊的高密度爆炸反應裝甲,不同于普通的爆炸反應裝甲,藉由電磁感應板的高速反動,彈射出以秒速900公尺行進的高密度合金板,大小為60*60平方公分的50厘米厚合金板。
啟動機制仰賴于周遭的迫近敵火感應系統,經實驗證實,它能有效讓獵人燃料炮提前引爆而不傷害到車體,但如果第二次敵火又攻擊同一點,它將不會提供任何作用。
但面對電漿迫擊炮的攻擊,任何人類地面載具都是不堪一擊的,唯一可以降低傷害的方式是在炮塔頂上加裝高密度反應裝甲,不過也僅止于讓車體有較大的存活機會而不保證還能保全戰力,因為過近引爆電漿迫擊彈仍能釋放高熱能,造成某些精密的炮塔頂儀器失效,且若反制的角度不正確,迫擊彈仍能突破裝甲直擊車身。
被升級成灰熊號的理由,自然是關乎高生存性的,跟天蝎號一樣,它的彈藥全數置于炮塔,并設有兩個獨立彈倉,配備自動凈潔滅火器,即使不幸有外物射入也能在短時間內撲滅火勢,面對電漿武器等高能量發射器時,滅火器往往是無效的,此時頂部的泄壓板便發揮了極大的效用,能將被引爆的彈藥能量全數導向上方,免得將整具炮塔給炸了。
人員倉的部份,雖然被電漿武器突入后生存性是極低的,但戰場上時常發生天蝎號遭命中后,發動機的隔間被爆破,火勢則瞬間沿燒至人員倉造成傷亡,因此灰熊號除了強化隔間外,亦在人員倉與發動機倉裝置了自動凈潔滅火器,不同于軍用載具主流的海龍滅火器,凈潔滅火器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且擁有相似的滅火效能。
此外,戰員的座椅采用了懸空式設計,除了有助于提升于崎嶇地型的舒適度外,也能防止讓地雷的震波直接傳至成員,而在成員倉側靠中央的隔倉,則放有三日份的口糧與飲水。
機動力評析:
為了配合達到75公噸的戰重,灰熊號的發動機級成2000匹馬力的電力發動機,并在車尾處配上第五條履帶,以承受過度增加的戰重及分攤面積壓力,在2000匹馬力的驅動下,它仍保有26.6的推重比,并能在一秒內加速2.2公尺,道路極速每小時74公里,整體機動力還算不錯,但在某些峽窄及惡劣地質區域,機動力將會被它的體積及重量所限制。
整體評析:
就跟它的設計初衷相同,它是天蝎號的強化版,經增加體積重量來大幅強化自身的火力及防護,在陸戰隊這種常需要強攻突破的軍種中,他們最需要的莫過于此種載具,堅甲重炮的灰熊號往往能在任何戰場上無往不利,但它畢竟只能少量存在于UNSC陸戰隊中,甚至被較次級的升級版取代。
陸戰隊在初波兵力投射上,仰仗的是高速行進的鵜鵠號,未經升級的天蝎號對它來說已經是種沉重的負擔,增重后的灰熊號更是不合格,完全無法在搭載它的情況下還自由進行回避動作,因此搭載灰熊號的鵜鵠號也鮮少直接將它載入火線,免得造成自身與貨物全毀的慘況。
基于此因,灰熊號難以在初波沖突中發揮威力,除非駕駛或指揮官甘愿冒著這種危險投射部隊。
在無法于第一波發揮應有戰力之下,灰熊號的戰場便處處受限,不是投入戰場時已經居于中期,就是做最后的拼死阻擊戰,在后期的戰況中,人類的資源一日日減少,對資源消耗龐大的灰熊號來說,無疑是加深了工業能力的負擔,且UNSC的戰術方針已經不再只是著重于重裝突入,這讓灰熊號更無立足之地。
最后,UNSC終于停止了灰熊號的生產線,并讓剩余者在守勢戰斗中發揮最大的效力,實戰中證明,灰熊號在各地的阻擊及守勢戰斗中成為星盟地面部隊莫大的威脅,但隨著戰場的淪陷,尚在人類行伍中服役灰熊號也漸漸步入歷史,在人類的超重裝戰車史上寫上最后輝煌的一頁……
真實評論:
在以上的評析與設定文中,是比照HaloWikipedia與敝人設計科幻戰車經驗整合而出的,所以倘若以后官方有出真實設定的話,還是以官方為準,不過在官方發言之前,敝人的設定還是有一定的真實性存在……
在灰熊號威猛的外表下,其實藏有不少設計上的缺失,其實就如歷史上出現過的超重裝戰車一樣,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HALO中有很多東西是可以用科技昌明一字帶過的,然而在超科技中仍有許多不可改變的基礎層面。
首先是火力的部份,敝人提出以下不合理的四點:
1.雙炮
2.無車頂機槍
3.第五條履帶
4.不良的履帶設計
5.無主動防衛系統
雙炮的部份,本身就是個科幻游戲的浪漫兼錯誤,在雙炮齊射下,產生的后座力除了對于制退器是種苛求外,炮塔的強度和炮塔環也要大幅強化,才能應付超重的武器系統,其產生的重量將會對戰車的機動力有不良影響。
或許在無人炮塔的設計,可以加長制退距離以減輕制退器的負擔,但灰熊號的自填機是從后方供彈而非從下方,因此過長的行程反而會對裝填過程不利,不能從下方供彈是礙于超大的回旋系統,當天蝎號的炮塔被炸開時就可以看到此項設計。
在它還是天蝎號時,無車頂機槍想必是礙于炮塔頂部空間的不足而未裝設,但灰熊號有足夠空間而未裝設則是令人匪夷所思,HALO中的戰斗雖然是曠野居多,但仍有機會于小空間處戰斗,此時多一挺可以攻擊不同方位的武器就會相當好用,特別是對于灰熊號這種超大型戰車而言。
上文說以高速回轉速度彌補,其實這種方式是不完美且容易衍生出問題的,首先又是炮塔環的問題,高速代表對于炮塔環又要更進一步的加強,且再高速旋轉下急定止,對于旋轉系統也是負擔。
其二就是這種方式不能真正滿足對于多目標的攻擊,一旦目標的方位差距過大,還要求炮塔旋轉將是種緩不濟急的動作,特別是在某些空間中不允許旋轉炮塔。
第五條履帶的設計,是本車最嚴重的錯誤,原先的設計只是為了承受激增的重量,但卻成為原地旋轉最大的問題,撇開旋轉時不能產生回旋力不談,但它反而會產生驚人的阻力,拖垮整輛車的機動性。
更遭糕的是,它尷尬的位置不但拖累機動性,還很容易在回旋中脫落或是早夭,這種因素對后勤和續戰力都是種累贅。
履帶的部份,在接地面積大的方面是值得嘉許的,而寬達車體三分之一寬的接地系統,則是提供了主體極大的防護,但有一點卻極不合理,接地系統的活動范圍是以車中央作為軸心來活動,這種設計雖然提供車輛極大的越堤性,甚至可以吸收掉地雷產生的爆炸力,卻也帶來對避震的問題。
如果震動來自履帶外端,那避震效果將會相當優良,然而越靠近中央,震動就會越來越大,最后甚至是沒有緩沖的直接能量傳遞,此時要擔憂的就不是地雷之類的東西,而是從鵜鵠號直接丟下來的沖擊。
主動防衛系統這東西,其實像IMI出的鐵拳系統,應該就能提前引爆燃料彈,只是為何沒裝,不是工程師的疏失,就是對自己的裝甲過度自信。
熱門評論
最新評論
發表評論 查看所有評論(0)